線路3:古城歷史探秘游
鼓樓--玉皇閣歷史文化街區--敬德街
鼓 樓
銀川鼓樓坐落在銀川市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步行街交叉處,又稱“十字鼓樓”、“四鼓樓”、“四牌樓”,俗稱“鼓樓”。
鼓樓總高26.4米,占地595平方米,由臺基、樓閣、角坊組成。
始建于清道光元年(1821年),為寧夏知府趙宜喧主持建造,并手書了洞額石刻題記。
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,寧夏地方紳商捐資在臺基上又建了二層樓梁架,后因“款絀停輟”。
直到民國6年(1917年),才由寧夏縣知事余鼎銘接續重建,并在四角增蓋了券棚頂角坊。
鼓樓還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建筑。
1926年9月,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,為配合中國共產黨在國民軍中的工作,以李臨銘為負責人的寧夏第一個共產黨的組織—“中共寧夏特別支部”成立,辦公地址就設在鼓樓的東北角坊。
在這里,中共寧夏特支領導了寧夏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。
1949年寧夏解放,9月26日,時任十九兵團司令員及政委的楊得志、李志民與地方人士一同在鼓樓上檢閱了人民解放軍的入城式。
1988年被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。
1996年,鼓樓被公布為銀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銀川玉皇閣
位于銀川市興慶區解放東街和玉皇閣北街的交匯處,是一座建在長方形臺基上的建筑群體,由臺基、大殿、西配殿及鐘鼓樓組成,通高22米。
臺基夯土筑成,外包青磚,臺基下面有南北向拱形券洞,門額上方有石刻題字,南曰“帝鑒”,北曰“天¨”。
西北側有臺階登樓。臺基中央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兩層重檐歇山頂大殿,大殿底層朝南接出卷棚頂抱廈五間,抱廈明間向南又接出一小抱廈,突出在臺基外;向北又接出一殿一卷抱廈各三間。
大殿東西兩側為對稱的三重檐十字脊亭式鐘、鼓樓。東側建有硬山卷棚頂廂房3間,西側建有一殿一卷配殿三間。
整個建筑結構嚴謹、布局精巧、飛檐疊起,是一座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古建筑群。
玉皇閣始建年代不詳,在明嘉靖《寧夏新志》中即以“舊譙樓”出現,說明玉皇閣至遲在明中期以前就已存在。
清乾隆三年(1739年)玉皇閣毀于地震,震后重修。
清乾隆《銀川小志》載:“鼓樓,在府城中,極崇。煥軒廠上供真武帝,磚洞門刻“帝鑒”二字。樓顏曰“河山一覽”。乾隆五年重建”。
此后至民國時期,遂演變為“玉皇閣”或“玉皇樓”之名。
1926年,中國共產黨與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積極合作。
國民軍政治部領導的《中山日報》成為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宣傳的重要陣地,其辦公地點就設在玉皇閣北側的平房內,玉皇閣為民主革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。
玉皇閣多次局部維修,2006年完成落架維修,并清除水泥墻皮,還原臺基的青磚本色。
2010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敬德街
興慶區敬德街燒烤餐飲示范街全長150米,有經營商戶20余家,就業人數達千余人。
夜市室內經營面積10000平米左右,餐桌椅及包間卡座共800余張,室外就餐面積2500平米左右,就餐桌椅500余張,同時可容納5000余人的就餐。
夏季(旺季5個月)總營業額約7500萬元,全年銷售額約1.1億元,被譽為“寧夏燒烤第一站”。
自2019年以來,多措并舉對敬德街進行提升改造,為轄區沿街居民營造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。
由多方協調促進沿街商戶成立了“燒烤協會”,以由協會牽頭引導商戶自發依規實行夜間劃定時段店外經營、街道辦事處監督整治違章現象相結合的方式對示范街進行管理,商戶客流量大幅上升,實現“雙贏”。
結合“全域旅游示范區”創建工作,將敬德街列為外來游客觀光點之一,同時圍繞“一眼望寧夏、一口品寧夏”主題對敬德街再次升級氛圍營造,在敬德街入口處打造立體五面精神支柱和寧夏文化長廊,將寧夏傳統特色美食、“五寶”、地域文化等通過各種載體進行展示,打造寧夏旅游“新坐標”。
西 塔
古城興慶西南側,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承天寺,寺內一座聳立云端的古塔就是承天寺塔,銀川人稱“西塔”。
西塔是寧夏現在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磚塔。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南門樓
南薰門,俗稱南門樓,坐落于銀川市興慶區南薰路與中山南街交叉口處,為明清時期寧夏古城六座城門中僅存的一座。
門樓坐北朝南,通高27.5米。清宣統三年(1911年),南薰門毀于戰火。
1917年由寧夏地方政府重建。2005年被公布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。